发放贷款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这是自2015年始近三年银行业的显著变化。银行非信贷资产的比重不断攀升,一方面是表内自营投资,特别是通过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等通道的同业投资(类信贷和债券);另一方面是表外理财的大幅扩张。

一名上海银行业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根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9月末,尽管上海银行业非信贷资产占比已经较年初下降了约4.6个百分点,但占比仍在50%以上,规模接近8万亿元。

如果从银行分类来看,中小银行通过非信贷资产扩表的情况尤其突出。根据《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16)》,133家城商行中,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从2014年末的40.8%下降到38.2%,非信贷资产总计超过14万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一举突破60%。

“当然上海地区有其特殊性,因为上海是全国金融中心,各银行的上海分行同业业务往来多一些也在情理之中。”上述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但上海银行业的情况是一个趋势观察的重要窗口。”

该人士还特别提到,上海监管方面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同业业务的业务经营主体和记账主体分离的情况,已经在三季度工作会议上作出通报,提醒各上海分行重视代总行或其他分行用章、走账的业务,划清法律责任。

在非信贷资产中,同业资产是重要一块。同业资产占比过大的风险,一是同业业务中有大部分是通道业务,一旦底层资产出现违约风险或价格大幅波动(比如债券),链条上的金融机构会相互传染风险;二是同业资产对应的同业负债期限错配较大,在金融市场“去杠杆”背景下资金价格的上升极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交织。

以上海地区为例,据上海银监局调研,同业业务中通道业务占比约七成,底层资产主要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类底层资产的风险很大程度上被“借新还旧”所掩盖,也引起了监管的一定重视。

在监管政策和市场价格的双重压力推促下,银行业的“去杠杆”已有明显成效。

从上海来看,接近监管人士透露,上海银行业投资余额较年初下降了约7%,同业资产较年初下降了约13%,降幅远超全国水平。

银监会截至三季度末的数据显示,银行同业资产和负债分别较年初下降了2.6万亿和2万亿元。而从央行统计数据来看,截至10月末,商业银行非银金融同业的贷款也有明显下降,较1月末下降了282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刘煜辉在广发2018资管行业论坛上表示,金融机构外挂的资产池,如果去看底层资产的真实收益率,很大一部分已经无法覆盖成本,尤其是把产品又做了优先劣后结构化设计的,劣后方,即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银),清理资产池面临“吃掉资本金”的问题,就具体商业决策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但宏观层面,金融监管思路已十分明确:金融机构要想获得流动性,不要通过短端借钱,而是要处理浮亏,完成“缩表”。

某农商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也正是由于此前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期限错配较大,导致今年在负债方面的迫切性和压力尤其之大。“今年其实基本上都没有投放新的资产,就是找钱续资产,能够拉到个人和公司的存款最好。”

几乎所有受访银行业人士和行业研究员均预判,银行此轮资产负债表调整将延续明年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