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上海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沪召开。此次跨学会论坛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主办,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四届(2020)“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两个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会长徐炯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李琪主持会议。

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基础

徐炯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主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系列重要论述的一次专题学习。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所提出,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分析了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作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重点讲了6个方面的问题,并要求理论工作者深入思考,取得进一步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运用与研究提出要求,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广大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思想理论工作战线要继续深化学习、深入实践,更好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研究阐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志刚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宁钟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刘亮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余佶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丁晓钦,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分别作主题发言。

权衡认为,在目前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的新态势下,我国需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不仅是由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国际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也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解决新问题做出的主动性战略调整和优化,我们亟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市场机制高效率配置资源的基础和条件;二是要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发展格局中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三是要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消费拉动作用的物质基础;四是要推动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以制度性开放经济为新发展格局奠定良好的体制机制。

谈到“国际货币体系大变局的拐点与中国战略选择”,袁志刚提出,中国在未来需要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与欧元区的战略合作,助力“一超两强”的国际货币新格局的形成。我们应明确,促进一种货币的国际化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国际贸易中更多地使用该货币,二是由国际金融市场推进该货币的使用。应加速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形成庞大的统一内需市场,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石。

宁钟以“构建集群式供应链:助推新发展格局”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产业集群作为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模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链条上的多条供应链之间不断耦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式供应链,这种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供应商及配套企业组成的链状组织结构,对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构建集群式供应链是在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抉择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应畅通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打造集群式供应链现代化和科技化,同时加强国际社会协作,维护全球集群式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发展新格局

刘亮表示,上海已经基本具备成为对外对内双循环枢纽的基础条件,应抓紧新机遇,将上海打造为内外双循环的重要枢纽。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党中央提出了“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这将是我国未来部署“十四五”规划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较长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出发点,也将是上海进一步服务国家新战略成为新枢纽实现新飞跃的重要新机遇。

陈宪提出,区域一体化为破解行政壁垒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条件,我们应主动作为,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发展新格局。行政区域划分和管理体制是造成区域间不同程度行政壁垒的主要原因,编制和实施跨行政区划的都市圈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同时,需要加快组织编制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法治意识和引领作用,确保都市圈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得以落地。

鲁品越围绕“构建上海科创中心与国内市场‘由内而外’双循环机制”话题作了分享。他表示,在建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循环机制中,要特别注重建构具有生长性的循环网络,即“研发中心—市场”两极之间的循环机制。我们应明确,任何科技发明要转化为生产力,都需要有一个积累资金和经验的不断扩张过程,需要强大的市场支撑。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国自己的国内市场优势,建立能够不断生长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与市场之间的循环机制,促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余佶表示,城乡融合发展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因此,顺应人民意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让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这不仅需要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还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贯彻乡村振兴战略。

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丁晓钦提出,上海作为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四个放在”的指引下,服务全国发展改革大局,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正在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其体现了引领促进国内大循环的“上海担当”,展现出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上海精神”,也将打造出全国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样本”。上海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在全国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应进一步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积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

郭树勇认为,在分析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背景和环境特点时可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产生了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需求。同时,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国际社会的分化性相对增多,外交成本和国际循环的阻力明显增大,使得以内循环为主体成为理性选择。另外,大国博弈进入了新阶段,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正是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果断提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随后的交流发言中,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湛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建伟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永杰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钱运春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乔兆红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书俊教授等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与会学者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巨大制造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后盾。为使新发展格局行稳致远,上海大有可为,一是要突破关键性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二是要实现综合性的竞争优势,以人才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同时,国有企业是未来新发展格局下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重视实体经济,打造资本市场的同时要对实体经济作出长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