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青浦区委书记赵惠琴介绍了青浦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青浦东联大虹桥、西接江浙两省,是上海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门户,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禀赋优异,江南基因优秀。青浦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为人民群众“打造高质量的新青浦,创造高品质的新生活”为总体目标和奋斗主题,以推进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建设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城市和面向全球的国际城市为使命,努力把青浦建设成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

赵惠琴介绍,青浦作“上海之门”具体有三大内涵。一是城市品牌新形象。展示上海发展和示范区建设的成就和形象,主要包括通达包容的开放之门、活力无限的创新之门、追求卓越的服务之门、精致厚重的文化之门。二是门户枢纽新功能。积极承载“四大功能”,提升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示范区建设的大框架下,共同打造长三角国际贸易龙头区、协同创新核心区、乡村振兴先行区、江南文化示范区、社会治理样板区。三是全面跨越新决心。通过“上海之门”的打造,努力把青浦建设成为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城市和面向全球的国际城市。“上海之门”的提出,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进博会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本质上是通过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总体上我们按照服务国家战略的要求来落实,出发点是代表上海引领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以及参与对内对外两个开放门户的建设。借助大虹桥,打开面向世界的开放扇面,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借助长三角,打开面向国内的开放扇面,服务国民经济大循环。

青浦近年来的工作和成效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攻坚突破期,大致是2012年—2016年,青浦抓住了大虹桥建设和上海城市功能向郊区拓展两大机遇,打赢了六场攻坚战:

经济追赶攻坚战

锚定全市中上水平目标,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抢抓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机遇,全面建设引领创新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的中央商务区,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斗导航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从665.2亿元增长到939.7亿元,年均增长7.2%。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67.3亿元增长到159亿元,超额完成翻一番的目标。近几年区级财力增速始终位列全市前列、2012—2019年年均增长15.6%)

产业转型攻坚战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淘汰落后产能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推进,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充分打开对内对外服务两大扇面,利用青浦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优势,创新平台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了会展商贸、北斗导航、快递总部、民用航空、跨境电商等一批产业平台。五年间,三大产业结构由从工业主导转向以城市经济、服务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安全整治攻坚战

针对当时郊区普遍存在的一些管理顽症和安全隐患,2012年率先开展生产、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和生态环境“五大领域”公共安全综合整治。2016年,结合“五违四必”综合整治,彻底解决了青东农场违建群这个困扰青浦多年的问题,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存量违建基本归零。并形成了具有青浦特色的常态长效机制。

生态治理攻坚战

青浦生态禀赋突出,全市21个天然湖泊都集中在这里。青浦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三区联创”为抓手,大力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中小河道治理,全面消除了区内28条黑臭河道,打通近300条断头浜,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尤其是在全市率先推行“河长制”治水模式,为河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动迁安置攻坚战

针对动迁安置久拖不决的问题,专门成立了指挥部,实施征收补偿安置三年行动计划,119个存量动迁基地拔点目标2年全部完成,累计竣工交付安置房208万平方米,安置动迁户7702户。后续进一步提出以原拆原建为基本原则,“把最好的地块用来建设保障房”“把动迁安置房打造为城市景观房”,让群众更好地享受青浦改革发展的成果。

基层治理攻坚战

全面提升大型居住社区和撤制镇管理服务水平。创新探索“以奖代拨”“一站两中心”“三网融合”等改革举措,推动服务管理更加集中高效。全面推行村居干部下楼集中开放式办公,零距离面对群众听取和解决问题,有效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紧盯群众关心、困扰青浦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坚持领导包案、持续攻坚,截至去年底,综合化解率达到96%。

第二个阶段是战略重构期,大致是2017年起,青浦着眼于新时代发展,提出了“新青浦 新生活”奋斗主题和总体目标以及全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战略体系.。主要构筑了六个方面的战略新优势。

城市功能新优势

按照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强化引领未来发展、服务长三角和国际国内开放的功能构建,着力打造开放枢纽、创新枢纽、交通枢纽、物流枢纽、贸易枢纽、金融枢纽、信息枢纽、文化枢纽八大枢纽功能。在功能布局上,围绕青东、青中、青西不同特点,各有侧重地塑造板块功能,推动镇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形成错位发展优势。其中,青东主推联动发展,抢抓进博会和虹桥商务区扩区机遇,大力发展科创和商贸经济,打造国际中央商务区和高水平的开放枢纽。青中主推融合发展,抢抓新一轮新城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智造和服务经济,打造独立的综合性城市和示范区主城区。青西主推协同发展,抢抓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创新和绿色经济,加快推进西岑科创小镇和水乡客厅建设,打造世界著名湖区和生态价值高地。

创新产业新优势

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布局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战略性的重大创新产业项目。华为研发中心、市西软件信息园、长三角金融产业园、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百亿级产业平台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动青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和核心动能。2019年,快递物流业务收入980亿元、增长28%,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民用航空、软件信息业税收增长40%和33.9%,会展产业平台全年展览面积573万平方米,客流700万人次,分别增长3.0%和3.5%。

营商环境新优势

围绕“长三角最具制度竞争力地区之一”的目标,全面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宜居环境,制度竞争力、人才配置力和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一网通办”基础上,进一步在长三角“跨区域通办”上创下了多个第一。面向示范区建设的需要,推出了更具精准性和吸引力的“青峰”人才政策,一体化示范区人才高地声名鹊起。轨道交通17号线开通运营、崧泽高架西延伸工程建设和一批跨省断头路的打通,全面提升了“上海之门”的门户枢纽功能。

生态宜居新优势

青浦率先提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环境转化为宜居环境”的总体思路,致力于为群众打造一个“走得近水、看得见绿、留得住乡愁”的宜居之城。全长43公里、3000亩滨水开放空间的环城水系公园成为生活秀带,一大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绘就了江南水乡新画卷,城市有机更新扎实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青浦新城正加速崛起。

公共服务新优势

以社会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具体抓手,着力打造“引领示范区、辐射长三角”的优质公共服务品牌。围绕“学有优教”,引进了世外、协和、平和、兰生复旦等一大批沪上顶尖的教育服务品牌,围绕“病有良医”,布局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德达医院、长三角互联网医院等优质公共卫生服务品牌。围绕“老有颐养”,打造了联实养老、淀山湖综合福利院等养老服务品牌。

社区治理新优势

立足青浦实际,系统集成长三角经验,全面推进“安全、和谐、美丽”的新时代幸福社区建设,创新探索了“社区中心”“幸福云”“幸福指数”,通过“1+3”社区治理重塑性改革,推动社区服务精准化共享化、社区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打造“家门口”和“上门式”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次疫情防控中,把社区防控作为重要关口,充分发挥社区动员功能和治理共同体作用,为打赢防疫阻击战贡献了青浦智慧和青浦方案。

在答记者问时,赵惠琴还介绍:近年来,青浦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了不少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获得感的事,包括教育、卫生、交通、住房等很多方面,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轨道交通17号线,青浦人民翘首以盼了近20年,终于在2017年底正式运营通车。总投资150多亿,全长35.3千米;共有13座车站。今后这条线路还将进一步延伸,成为上海联动服务长三角的一条重要交通线。另一个是环城水系公园。环城水系公园内外圈全长43公里,有3000亩滨水开放空间,35 处休闲运动健身场地,18座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