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行业竞争加剧、群众医疗消费观念转变等,二级医院所处的环境出现巨大改变。尤其是近些年来,三级医院临床医疗中心功能继续强化、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二级医院面临“被遗忘”的窘境。是该向上接轨三级医院,还是专注于打造优势专科,亦或是向下接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医院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仍处于模糊状态。
转型为康复医院,是二级医院在“夹缝”中谋求生机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转型面临着哪些机遇?又承受着什么样的挑战呢?
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慢性病态势变化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康复医疗需求。对于社会资本来说,进入利润不高的康复领域动力不足;对于三级公立医院来说,繁重的医疗任务已经让其自顾不暇;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设备配置、人员技能等尚不足以承接此项工作;现阶段,能够承担大量康复医疗任务的恐怕只有二级公立医院。鉴于目前不少二级医院陷入发展困境的现状,笔者建议,其不妨考虑向康复医院转型,这既符合时代所需,也可以帮助医院寻得发展生机。
转型环境良好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康复医疗服务的市场非常广泛。近年来,我国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据统计现有2.7亿名慢性病患者和1亿名慢性疼痛患者,且发病率不断攀升,这意味着每年都有大量慢性病患者急性发病,经治疗或手术后亟待康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期,伴随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不断增加,将产生更多的康复医疗需求,建立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老年病医院等多层次的老年医疗保健体系,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已经从传统的关注医疗救治逐步转向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综合保健,康复医疗的现实需求日益凸显。此外,康复医院还承担着残疾人康复的职能。据统计,我国现有8300万名残疾人,从2006年以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发布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标准,要求各省市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这为康复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康复机构的转型提供了良好机遇。
从政策支持角度来看,公立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首先,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2009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2012年2月原卫生部制定《“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将康复医学发展和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立医院改革总体目标,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同步推进、统筹考虑,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2016年7月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动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从转型医院康复功能定位、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对口支援关系搭建、技术协作网络完善、专家团队指导等方面,协助并指导各区、各转型机构开展转型工作”;2017年1月印发的《上海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坚持发展增量、调整存量,有效提高全市康复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和效率。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医院、二级乙等医院转型为康复专科医院,加大对转型后康复专科医院的支持力度。”其次,是部分试点地区财政、医保、物价等部门的政策支持。例如,财政部门明确市级财政统筹残疾人保障金、福彩公益金,对整体转型的公立医疗机构给予一定补助,资金用于转型后机构的场地改建、设备购置等用途;医保部门明确对转型后的医疗机构约定服务项目原则上不取消,确保医保费用预算指标合理增长,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办法;物价部门明确将逐步调整康复服务和老年护理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启动“物理治疗与康复”等项目的新一轮价格规范和价格调整,重点支持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调整。
在这样的环境中,二级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为康复期病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提供经济实惠、疗效显著的康复医疗服务,不仅能够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也能够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转型阻力不少
二级医院之所以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有着无法回避的原因,包括医疗设施和仪器设备更新率低、先进医疗技术引进消化率低、原来医务人员知识老化、新引进人才因薪金待遇差或出国机会少易于流失等。而这些也将成为二级医院成功转型为康复医院的阻力。除了上述因素外,笔者认为二级医院转型阻力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金来源单一,社会融资困难。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有3个方面,即政府财政支持、经营收入和银行贷款。公立医院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保障,而其现有的资金来源只能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在市场经济中运营的二级公立医院,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必须不断融通各类资本为己所用,才能确保转型成功。
人才引进不畅,待遇差强人意。康复医院的人才建设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其他专科人才转岗培训而来,二是招聘新的康复医师或治疗师。对于转岗培训来说,有意愿的人员少,且转岗通道不畅通;对于招聘新人来说,很多二级医院要求引进的人才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导致可以胜任康复治疗工作的本科生和大专生被排除在外。目前的康复人才队伍还处于严重短缺状态,日常工作中,一个康复医生或治疗师需要同时负责多名病人,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其整体待遇并不高,这让很多有意愿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康复医疗行业配套政策不完善。虽然很多政策的出台为康复医疗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政府还未真正从行动上为康复医疗行业制定方向和路径,相关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政府对康复医院没有特殊的补偿政策,转诊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康复治疗价格倒挂,医保覆盖范围小、报销水平低,康复医院没有自己的评级标准,绩效考核、物价、医保、科研、教育等政策的协同作用未充分发挥等,都严重制约了着康复医疗的发展。
此外,尽管目前社会公众对于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对于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结合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忽略了早期康复治疗的必要性,仍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
已有很好的例证
目前,北京市和上海市的部分公立二级医院,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和政策支持,在转型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转型思路和举措。
第一,加大投入用于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调整,扩大康复病区,引入先进的康复手段和技术,用优质服务吸引康复病人就医。
第二,充分发挥康复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开展康复医疗业务的延伸拓展。以康复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不断扩大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第三,积极加入康复专科医疗联合体,上接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起到“中枢”作用。康复专科医联体中,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疾病、损伤的急性期临床康复,多在临床病房、病床进行;康复医院接受三级医院转诊的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提供以住院康复为主的专业、系统的康复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以门诊、上门服务和居家为主的社区康复训练与指导,开展健康教育与宣传。上述方式有效提高了区域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了三级医院病床的合理周转,减少了长期压床患者人数,又使有康复需求的患者得到了有效、便捷的康复护理。
第四,转型筹备期,根据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已有科室进行前瞻性调整。例如,将小儿外科业务融入儿童康复科,眼科融入视力康复科,神经内科、骨伤科融入肢体康复科,五官科分别融入听力及语言康复科,外科从原来的手术融入一些康复适宜技术上来,内科则融入慢性病康复治疗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原有的人员和设备都不用删减,在此基础上增加人员和设备即可,这样的转型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除了自身努力外,尤其离不开各项政策的扶持,已经转型成功的机构便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医院在找准转型思路的基础上,也应多寻求政策支持。例如,建议转型后的康复机构保留其原有的医疗机构等级不变;转型后与三级医院积极开展医疗联合体合作的医院,予以适当增加床位,扩大规模;加强康复学科建设,开展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淡化康复医院平均住院天数、均次费用等一般医院的考核指标,使考核更符合康复医疗实际。
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郝晓宁 顾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