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在迪拜“全球金融峰会”期间发布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5)。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多伦多、苏黎世、北京、法兰克福。
2018年9月,上海跻身第五,较上期(同年3月)提升一位,此次上海也巩固了第五的排名。“上海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规模、人才优势突出,决定排名的50%权重来自主观因素,即接受调查的全球人士打分,在这一方面上海的优势明显。”参与了此次排名项目的深圳综开院金融所研究员余凌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如果上海要进一步提升排名,则需要下一番苦工,尤其要继续提升开放度、拓展市场深度。上海自贸区、互联互通(沪深港通、债券通等)等机制都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海巩固第五排名
2019年开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入决胜阶段。按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六大中心”,形成“一个系统”,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和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这也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
GFCI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国际声誉等方面对全球重要金融中心进行了评分和排名。纽约依旧占据领先位置,伦敦和香港的评分与上期基本持平,新加坡、上海的评分略有上升,多伦多排名有较大幅度上涨,从第十一上升至第七。
近年来,上海的排名稳步上升。2017年,上海的全球排名从上一期的第13位跃升为第6位,首次进入全球前10.2018年9月开始,上海正式跻身第五。除了排名晋级,上海的金融市场总量近两年不断增加,体系不断完善。2017年,上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33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7%。
本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研究了112个金融中心,指数共采纳133个特征指标,定量数据由第三方机构提供,同时结合了来自全球各地共2373位受访者填写的在线问卷调查,“整合了调查结果后也发现,虽然东京、苏黎世等看似开放度高于上海,但上海其实受到了受访人士的较大青睐,各界尤其看好上海的规模优势和人才优势,近年来互联互通的机制也大大提升了开放度。”余凌曲对记者称。
本次排名中绝大多数金融中心的评分有所提高,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亚太地区排名前五的金融中心的平均分已超过其他区域,西欧地区金融中心评分仍不稳定,苏黎世、法兰克福、巴黎和都柏林或受益于英国“脱欧”,评分有所上升。
不过,余凌曲称:“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属于英美法系的金融中心,其对金融创新容忍度比较高,以判例法为依托,而如法兰克福、苏黎世等大陆法系的金融中心,其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此外,伦敦的主要交易货币是美元,其地位和美元挂钩,只要美元不下滑,伦敦的地位就很难改变。相比之下,法兰克福等主要的交易货币还是欧元,其国际化程度不够。因此,‘英国脱欧’也很难实质性影响伦敦的地位。”
金融中心建设“三年冲刺”
3月15日下午,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召开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座谈会,市委书记李强称,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和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赋予新的实践内涵。
关于未来如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本次座谈会上,李强指出——上海正在成为全球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金融环境最友好的城市之一;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把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攻方向之一,上海将下更大力气优化金融生态;积极营造更具活力的人才环境、更加便利的工作环境、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上海已是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票据、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集聚。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就全国而言,全国直接融资中的85%来自上海金融市场。
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健全、开放的资本市场。近几年,外资在A股的占比不断攀升。2016年6月A股闯关MSCI成功、2019年MSCI决定将A股的纳入因子从5%扩至20%,沪/深港通这一“互联互通”机制的平稳运作无疑是大功臣,其也对近几年对上海在GFCI排名的提升至关重要。
上交所国际发展部总监傅浩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上交所和香港交易所建立沪港通交易机制,这是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第一次与境外资本市场实现交易连通。“沪港通”曾被英国《金融时报》誉为欧元诞生以来最大的金融创新,其将两个市场高度贯通。“‘沪港通’的开通吸引了全球关注,从那时开始,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全球对中国市场的投资热情也不断提升。”他称。
中债登副总经理兼上海总部副总经理徐良堆也对记者提及,鉴于中国债市今年4月大概率将被纳入彭博债券指数,其他国际指数也有望跟随,目前对中国债市仍处于“超低配”状态的外资机构将持续增持。
对标纽约和伦敦、提升开放度
未来,上海要进一步提升排名,需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纽约、伦敦无疑是上海需要对标的国际金融中心。
以客观条件而言,伦敦和纽约都有强大实体经济的依托,且具备充分开放和国际化的法律、经济和商业环境、开放的金融市场、合理的监管体系等,但后天努力必不可少。
例如,此前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的报告就提及,英国为维护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包括扶持充分开放的金融服务业、采用灵活和不断创新的监管框架、推动两次金融业“大爆炸”改革;美国也是如此——在二战后超级大国的基础上,美国极力构造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而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宽松的监管框架和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如场内外衍生品市场、资产证券化、现代信用体系、场外资本市场),都是纽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
SAIF也提及,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条件包括以下八个方面明确的国家战略定位和相应举措,政治稳定、经济发达、资本开放,具有合理、健全、高效的法治条件,充分开放、国际化和有竞争力的商业环境和支持服务,适度的监管体系(稳定、透明、规范、有效),丰富的高端金融人才池及维持其生活质量的国际化环境,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靠近金融服务的对象。
“开放度要和监管水平相呼应,尽管中国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上海的监管水平与国际接轨,因此上海有能力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能级,例如‘沪伦通’、‘沪美通’等,受访人群对于自贸区的FT账户等也有较高的评价。”余凌曲对记者提及。
对接国际标准也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必修课”。以资本市场为例,MSCI亚太研究部主管谢征傧近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提及,如果要在未来几年进一步争取剩余的80%,关键在于要使得一些机制和做法上更加与国际标准接轨,包括提升外资机构对于对冲、衍生工具的可获得性,满足风控需求;使中国境内较短的股票资金交割周期(T+0)与国际接轨(T+2);逐步向使用综合交易账户机制过渡;化解互联互通机制下的假期风险问题。
余凌曲也对记者提及,香港在开放度和金融市场深度方面更为发达,而上海在市场规模、人才等方面则具备优势。“上海和香港之间并非替代作用,二者可以在市场规模和开放度上优势互补,呈现‘双中心’的竞争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