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集大成的表现。其中,既有城市工业发展中孕育的工人阶级,又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知识分子。二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反帝反封建和民族解放的重要力量。红色文化的进化发展仍处于进行时。红色文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贯穿于现代上海的发展全过程
■季为民 沙垚
日前,中共上海市委举行学习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谋划明年工作。市委书记李强要求,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如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要用好用足,大力发展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展示、文化演艺、文化市场发展,增强文化辐射力集聚力,使上海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发源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事实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优势。
红色文化在上海萌芽、发展和传播不是偶然的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和常委同志重温入党誓词,宣示了“不忘初心”的红色文化情结。
我国的红色文化在上海萌芽、发展和传播不是偶然的。20世纪初,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印刷业、频繁的国际交流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兴起,使上海成为思想舆论传播的重镇,各类思想学说争相登场、展开论战。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等归国学生在上海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陈独秀、李汉俊校译的《共产党宣言》在沪出版,上海成为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中心。同时,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作为桥梁,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地。这奠定了上海在红色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近一个世纪以来,红色文化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红色文化的历史完整性,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不只涵盖革命时期的上海,而且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积极支援全国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成为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凸显了以红色文化为基色的上海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
从器物、制度到精神,立体展示中国城市魅力
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上海,有着多样的文化标签和定位。不仅是我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而且是一个世界文化荟萃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从器物、制度到精神,上海立体展示了中国特色现代化全球城市的独特魅力。这也为挖掘历史文化积淀、讲好城市文化故事以及打造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积聚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上海是蕴藏丰富红色文化的一块宝地。比如,复兴公园里面有10多处跟建党相关的文化资源,以及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老渔阳里2号、博文女校、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等。这些革命遗址资源是红色文化价值的宝贵载体,应当深入挖掘、发扬光大。
自19世纪以来,上海便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朝着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使得上海城市精神日益彰显。
江南传统文化是上海获得滋养、积淀底蕴的沃土。上海地处长江的入海口,深受苏浙地域古老文明的浸润和洗礼,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海派文化、吴越文化、长三角文化在这里接续传承。只要耳边响起吴侬软语,听到悠扬的昆曲沪剧,看到文化世家的翰墨书香,走进江南水乡和曲折幽深的弄堂……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上海独特的文化风韵。从中,还提炼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以及“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等城市文化内涵。这些深厚的历史文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延续传统精华,又体现时代精神,成为彰显文化自信、提炼文化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感不感动人是个硬道理
上海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得天独厚,值得充分挖掘和利用。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以红色文化引领提升当代上海文化建设,为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提供优质“食材”和高档“厨房”。
提到上海,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大多是旧时的“十里洋场”和现代的写字楼爱情。事实上,把上海文化等同于都市文化、白领文化,难免遮蔽红色文化,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文化领导权的问题。红色文化是上海城市精神光谱中的亮点。激活当代上海文化活力,要以红色文化引领,以传统文化和都市文化为双翼。
第二,整合研究力量,系统阐释上海红色文化的内涵,打造凝聚认同、易于传播的现代符号。
上海红色文化的内涵应是全面的、深入的、立体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革命之初的红色文化等同于地下党文化,也不能简单地把当代上海文化等同于“小时代”文化。这都有损上海丰满、厚重的城市形象。
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集大成的表现。其中,既有城市工业发展中孕育的工人阶级,又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知识分子。二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反帝反封建和民族解放的重要力量。红色文化的进化发展仍处于进行时。红色文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贯穿于现代上海的发展全过程。红色文化表现为精神、物质、行为的立体维度,永远处在实践中。
由此,有必要整合高校、研究院所、红色场馆等专业力量,形成强大的红色文化研究合力。可围绕以先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主题,立足现实关怀,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努力形成上海红色文化研究的鲜明特性。
第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更多感人的文艺作品。
在发扬上海红色文化中,文艺创作应力避两种误区:一是认为文艺远离政治为好,对大事件淡漠,宣扬小情小调;二是认为主旋律题材很容易,喊喊口号即可,实则语言空洞,缺少典型的生活细节,缺乏创新的艺术构思,不仅原创力缺失,而且表演上蹩脚。
应当看到,没有新鲜的审美发现,即便是重大题材,也可能搞成平庸之作。远离了政治意识和主流价值,更会加剧部分年轻人对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漠视。当年,正是在上海,鲁迅、茅盾等作家把自己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从现实中、从群众中发现创作题材,产生创作灵感和力量,成就了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今天,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需要学习这种现实主义的文化精神,万万不可辜负新时代的新机遇。
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代文化题材和资源,为各种文艺样式提供了多彩的创作空间。包括纪实文学、影视作品、舞台演出等形式都可大有作为,例如,在渔阳里筹备建党建团、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事迹,以往基本没有全面立体表现相关事件的作品,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事实上,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感不感动人是个硬道理。要有意识地对接青年人的文化需求,找准网络传播的突破点,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宣传力量形成立体推广合力,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乃至亲近上海的红色文化和历史。
第四,完善文化市场营销平台,推动上海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上海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文化,应在文化产业的版图内积极作为。
应该承认,上海红色文化产业在形式上多以纪念馆的静态陈列、红色景区的观光旅游为主,缺乏足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如何激活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可产业化的部分产业化,是相关方面可以深入研究考虑的课题。比如,是否可以探索采用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游客、观众亲身感受当年地下工作者的艰难;是否可以将革命先烈的故居、纪念馆,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有机整合,并进一步增加馆内体验和互动内容,等等。此外,虽然上海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在文化硬件上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文化软实力、舆论传播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总之,上海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独特优势,也具备把红色文化打造成引领标杆的底气和实力。下一步,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丰富的红色文化是一个宝贵资源,要用好用足。同时,要大力发展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辐射力集聚力,使上海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